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在苏州胜利召开


5月30日上午8:30大会正式开始。开幕式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主持。在主席台就座的嘉宾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修龙,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雅萍,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顾小平,苏州市副市长徐惠民,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从真,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熊衍仁,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刚,苏州市科协主席纪顺俊先生、《建筑结构》杂志社长兼主编王学东。
修龙院长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首先回顾了前三届结构大会的规模和基本情况,感谢业内人士对结构大会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他说,作为中国建设领域国家级科研设计企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发起这个会议,宗旨是为全国结构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平台,介绍工程设计经验,提高结构设计水平,探讨工程热点难点问题。相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势必对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之后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雅萍代表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土木建筑学会、苏州市勘察设计协会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她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已经发展成为结构工程领域诸多专家齐聚一堂、对我国建筑结构领域的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对建筑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盛会,是全国建筑结构界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 接着她介绍了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的基本情况,最后祝愿各位代表在苏州度过愉快的时光。随后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顾小平、苏州市副市长徐惠民分别讲话。
开幕式后本届结构大会会议报告正式开始,其中30日全天和31日下午是全体大会报告,大会报告分别由悉地国际(深圳)顾问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傅学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汪大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从真、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戴雅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郁银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周建龙主持。本次会议特邀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还有诸多设计界的精英进行演讲,大会报告25个,内容涉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抗震减震、桩基础、技术创新等方面。31日上午分成两个分会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院院长霍文营,广州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周云、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顾磊分别主持了两个分会场的报告,23位专家在分会场报告上跟大家分享了在性能化设计、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软件开发与应用、BIM技术、高层结构设计、基础设计、减隔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800多人的会场济济一堂,热烈的掌声时时响起。广大工程师们认真聆听着专家学者的报告,会议间歇期间,与会代表相互交流、探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会场外专门设置了企业展区,为企业、设计、科研和代表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杭萧钢构、广州建研数力、北京银泰建、上海通正铝业、上海维固、上海赛弗、上海佳构、上海蓝科、青岛隔而固、南京丹普、北京羿射旭、辛普森、PKPM、泰科拉、迈达斯、盈建科、理正、广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近20家业内知名企业参展,他们与参会代表近距离交流,反响很好。
会议期间开展了“优秀结构设计作品展”活动,并增加了“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评选。31日下午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举行了闭幕式及“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颁奖活动,闭幕式由戴雅萍总工主持,任庆英大师首先介绍了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的评选背景并宣布了评选结果,之后《建筑结构》主编王学东对会议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会议圆满结束。
6月1日,会议组织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苏州东方之门和西交利物浦大学行政信息楼工程。
本次会议总体来讲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会中有会。在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报到日,即5月29日下午进行了《建筑结构》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56名编委参加了会议。5月31日晚,《建筑结构》杂志社组织了一场关于“时程分析输入输出问题”的研讨沙龙,吸引了近200位相关代表参加。
(2)报告水平高。本次会议报告内容既有近年来结构设计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重大工程项目设计介绍,还有最新芦山地震震害调查介绍和抗震技术最新成果和应用、计算机新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参会者普遍反映水平高,有收获。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建筑结构》杂志社作为本届会议的主办方和承办方,在前期进行了精心的筹划和细致的准备,与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专家报告和会场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建筑结构》杂志微博(@《建筑结构》杂志)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粉丝围观。会议现场还进行了全程实录,待视频资料整理后,将在《建筑结构》官方网站(www.buildingstructure.com.cn)、《建筑结构》杂志微博发布,并会通过《建筑结构》杂志官方微信(微信号:BuildingStructure)通知,欢迎关注。此次会议共收到投稿451篇,精选242篇收入到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并以《建筑结构》增刊形式出版。

《建筑结构》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2013年5月29日下午,《建筑结构》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在苏州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设计院、研究机构的院士、勘察设计大师、专家共计56名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建筑结构》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庆英总工程师主持。首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军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首先欢迎委们参加这个会议,指出《建筑结构》的发展离不开编委们的贡献,欢迎大家利用这个会议的机会多提宝贵意见。
之后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建筑结构》社长兼主编王学东做了编辑部工作报告。他首先向编委们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杂志概况和人员构成,编委会的基本情况;之后从期刊报道内容、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专辑专栏、新媒体建设四个方面详细汇报了《建筑结构》近年来主要工作情况。阐述了《建筑结构》精品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未来发展之路。最后他代表杂志社真挚地感谢了编委这些年对于杂志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并期望新一届编委给予杂志更大的帮助。随后杂志主办单位领导张军和熊衍仁给《建筑结构》第二届编委会委员颁发了聘书。
接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建筑结构》编委会主任修龙代表第二届编委会发表讲话,他对《建筑结构》既往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坚持特色引领学术、严格把控质量、加强合作联系、不断创新发展是《建筑结构》的生命力,同时对本届编委提出了更多期望:1)积极参与杂志的“组稿、撰稿、审稿”工作,多帮助编辑部推荐和撰写符合报道方向、实用性强的稿件;2)通过编委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协会组织、专业期刊、专家的广泛合作;3)请编委促成所在单位与杂志社的全面合作;4)关注《建筑结构》新媒体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随后编委们对《建筑结构》的报道内容、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5位编委进行了现场发言,他们充分肯定《建筑结构》作为行业平台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为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由于时间原因,更多编委通过书面形式提交了对杂志发展的建议。
最后,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熊衍仁院长进行了总结讲话,他首先感谢了编委们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勉励《建筑结构》继续努力发挥好学术引领的社会责任,期望编委们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编委会会议圆满结束,后续《建筑结构》杂志社将充分听取、落实编委们的意见,力争使杂志再上一个台阶。

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同期举办了优秀结构设计作品展,得到了业内单位的积极响应,活动也受到了广大与会代表的欢迎。本次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继续延续了此“优秀结构设计作品展”,并增加了“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评选活动,活动旨在鼓励结构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因此项目不论规模大小,只要结构选型合理,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新技术应用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对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即可参加。评奖活动共收到来自近30家设计单位的78个作品,凡参评的作品都在会议现场以展板的形式集中展示,并汇编成册赠送参会代表,同时接受参会代表的现场投票。经过由任庆英、傅学怡、郁银泉、汪大绥组成的专家评选委员会评议,并结合现场收取的400余张选票结果,最终评出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5月31日下午在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闭幕式上进行了“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颁奖活动,任庆英大师介绍了“结构设计技术创新奖”的评选背景并宣布了评选结果,最后由任庆英、戴雅萍、郁银泉、张雁、张敏为获奖项目单位颁发了证书和奖杯。本次大会的获奖作品还将集中在《建筑结构•技术通讯》中彩印刊出,评选结果也将在《建筑结构》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公布,欢迎关注。
获 奖 名 单


